• 当前位置:首页 > 原创 >
    冯广辉:岐山臊子面有乾坤 有大学问
    时间:2023-08-02 12:05:14   西部开发报道网   
      打印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如果你来到周礼之乡、凤鸣岐山,不仅要看三千年膴膴周原的流光溢彩,更要品尝一口西岐大地的“神来之食”——岐山臊子面。

    到了岐山县,先吃臊子面。来到岐山,不吃一碗正宗的岐山臊子面,等于没有来过岐山。因为这一碗面里有乾坤、有大学问。

     

    臊子面就是一味周礼文化“活化石”

    这一碗面里蕴藏着三千多年博大精深的周礼文化之源。

    岐山是周文化的摇篮和故乡,人称“周公故里、周礼之乡”。“神来之食”——岐山臊子面是周礼文化的活化石。据史料记载,岐山臊子面起源于周代的“祭祀”礼仪中“馂馀之礼”,臊子面的臊子从肉(月)从木的结构中已经包含了足够的古代信息。历史学家唐兰先生认为:“口”是表示器皿,三口者,像以多种器物盛于皿中以献神,故有繁庶众多之意。至于品字下面的木字,大概是摆放祭物的木头架子。

    周文王姬昌是周王朝的奠基者,据说,文王挥戈斩蛟龙,将蛟龙肉汤做好后,他亲自掌勺浇汤,将第一碗端出去泼汤祭祖,祭拜上天、神灵和先祖,然后将第二碗面亲手递给自己的母亲,最后才把第三碗面端起来自己品尝其味。岐山臊子面做好后第一碗臊子面泼汤祭拜,敬天敬地敬先祖之后食用的习俗就来源于此。庄重典雅的馂馀之礼,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不断地演化改进,由“馂馀之礼”演化成“馂汤之俗”,由宫廷贵族的饮食礼仪演变成民间的饮食习俗,成为西岐大地上周代祭祀礼仪的一个活化石,流传了三千多年,进而诞生了岐山臊子面。可见,一碗普通的臊子面,是历史文化的见证。

    现代的岐山人做好臊子面之后,第一碗专门用于泼汤祭拜,先在自家大门口泼汤,敬奉天神;再到土地堂前泼汤,敬奉地神;再到灶王爷前泼汤,敬奉家神(传说灶王爷是一家之主),最后在祖宗面前祭拜(将这一碗面放上筷子献到先祖神堂面前),敬奉先祖之后,宾客或家人方可食用。

    周公制礼作乐,提倡明德慎行,凡事以礼为先、以德为本,并把他倡导的礼乐文明具体体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经过几千年的潜移默化,形成了岐山人崇礼尚德的饮食习俗,在这样一种文化氛围中产生的岐山臊子面也必然印有礼仪的鲜明烙记,大家从岐山臊子面食用上完全可以体会这一点。

    岐山人在日常生活中就餐座次的排列上很有讲究,不管家宴还是招待宾朋,最上席的位置首先应该是在座辈份最高或最年长或最德高望重的或社会贤达,其余位置由高到低,依次排列。摆放菜品的程序应是先放在上席位置,由上席人先享用之后,依次下席人才动筷子(岐山人待客结束之时,会询问客人“吃好了没有,喝好了没有?”待人谦逊有礼,以达到对客人的热情好客和尊敬。)主人把臊子面端上来,先端给最上席的客人,然后恭敬邀请上席客人“您尝一下调和”品尝调和味道,上席客人品尝之后示意好着呢,其他人才动筷子开始吃面。岐山人宴席有上下之分,人有长幼之别,吃有先后次序,彬彬谦让,这种顺序体现了西周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上尊大卑的等级关系,比较讲究饮食行为的伦理道德。

    三千年来岐山人大凡婚嫁迎娶、喜庆吉利、节庆纪念等活动,均按周礼习俗用猪肉切成肉丁燷成臊子,做成臊子面,先敬天地祖先,再按尊长卑幼之序进食,这种进食经过将“天地神赐福于民、祖先赐福于子孙,上赐福于下、尊赐福于卑、老赐福于小”的感恩、祈福、观政和天人合一,把崇德、敬老、尊长、慈幼的西周习俗演绎到了极致,人际和谐理念体现的淋漓尽致。一碗岐山臊子面,吉、凶、军、宾、嘉“五礼”得以展现,仁、义、礼、智、信“五常”得以教化。宾客们陶醉在主人风趣亲热的问候声中:“味道咋样?”“不合适再调一调”“歇着往好哩吃”,人们面带微笑,带着愉快和满足,高高兴兴离开那喜气洋洋、热热闹闹、充满祥和氛围的宴会。吃上一碗臊子面,就能让您全方位沉浸式生动地体验感受到周礼文化的深厚内涵和无穷魅力。

     

    臊子面就是一剂古代养生秘方

    这一碗面里蕴藏着传承了三千多年的古代养生秘方。

    一是从食材来看,五形五色俱全。面条取自小麦面粉,底菜和漂花取料于可食植物的根、茎、叶、花、藻五端,取色于红萝卜、秦椒之红,黄花菜(又叫金针菜)、鸡蛋饼之黄,蒜苗子之绿,黑木耳之黑,小麦面粉、鲜豆腐之白,五色五形,把食材列成一个清单,就是一个十分讲究的中草药养生处方。其中还有一味食材最重要,但往往被客人忽略。因为它在一碗臊子面里看不见、摸不到,却不可或缺,燷臊子、调臊子面汤却必须有,它就是臊子面的灵魂,那就是岐山醋。岐山醋的酿造,取自小麦、高粱、大麦、黄豆、玉米“五谷”,经过煎熬,酿成需二十多道工序,取“五谷”日月之精华。有民间歌谣谚语为证“男人不吃醋,感情不丰富;女人不吃醋,家庭不和睦;孩子不吃醋,学习不进步;老人不吃醋,身体不健康。”

    二是从味觉和口感来看,五味俱全。既有岐山农家醋的酸,又有秦椒之辣,鸡蛋饼之甜,金针、木耳之苦,食盐之咸,臊子肉之香。所以岐山臊子面的特点有九字谣高度概括:汤:煎、稀、汪;味:酸、辣、香;面:薄、筋、光。酸入肝、甜入脾、苦入心、辣入肺、咸入肾,与《黄帝内经》中的脏象学说和阴阳五行学说相关联。一碗岐山臊子面其中五形五色尽显、五味俱全、五脏得以涵养,六腑得以滋润,金、木、水、火、土五行中的相生相克尽在其中。

    所以说,这一碗臊子面就是一个绝佳的古代养生秘方,因此,大唐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岐山人太史令李淳风将岐山臊子面带至京城,唐太宗李世民食之龙颜大悦,准其进入御膳房,从此成为宫廷御用之美食。清光绪二十六年,陕西巡抚岑春煊向慈禧太后推荐岐山臊子面,慈禧食后连声称赞:“此膳益哉!真乃天赐神授之物。”并向岐山“照壁背后”面馆御赐龙凤旗一面,至此,岐山臊子面被誉为“天下第一面食”。

     

    子面就是一部古代哲学经典

    这一碗面里蕴藏着中国古代为人处世的人生哲学智慧。

    《周易》是一部古代哲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群经之首、中华民族文化之根。古代的西岐先辈们,将《周易》融合于岐山臊子面中,通过它告诉人们在生活中知变、善变、应变及对客观事物规律的把握,时时感悟启示人们建立正确通达的人生观和处世观。

    一是一碗岐山臊子面中酸、甜、苦、辣、咸人生五味俱全。吃一碗岐山臊子面,就可以品尝到人生五味,五味调和便是香甜美味、人生圆满;五味不调和,则难以下咽,人生坎坷。

    二是一碗岐山臊子面中底菜漂花各有沉浮。下有底菜、上有漂花,中间有面条,预示人的一生沉沉浮浮,也只有沉沉浮浮的人生才完整、才香甜、才圆满。

    三是一碗岐山臊子面中香醋无处不在。看不见、摸不着,但又不可或缺,没有好醋,燷不出好的臊子肉,做不出一碗香喷喷、魂牵梦绕的岐山臊子面,就像一个人不能没有灵魂,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人生上下求索,长路漫漫,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碗臊子面,就是一个人生。做一碗臊子面,需要经过煎熬几十道程序,煎和熬是形成美味的方式 ,人生亦如此。

    四是吃一碗臊子面,需先端起碗。一手端碗,一手用筷子夹食,吃完面条要放下碗,预示人的一生,要拿得起,放得下,才能大自在。

    五是吃臊子面必须用筷子。筷子是中国特有的餐具,是中国文化的象征,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先民的智慧。第一,筷子的标准长度应该是七寸六分,象征人的七情六欲(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六欲:眼、耳、鼻、舌、身、意)。筷子做成七寸六分意在提醒人们,不要肆意妄为,不要暴饮暴食,吃饭七分饱,身体更健康。第二,筷子一头方一头圆,暗合“天圆地方”,圆的象征天,方的象征地,方形属坤卦,圆形为乾卦,坤卦有柄拿,柄,把手的意思;乾卦象征着天,象征着第一,常言道民以食为天,手握筷柄,用筷头挑面,坤在上而乾在下,这就是地天泰卦、和顺通达、当然吉祥。筷子一头圆一头方,象征天圆地方,而手持筷子时则形成天、地、人“三才之象”。中国人凡事讲究“天地人和”,筷子的制造和使用也蕴含着这种传统哲学思想在其中。第三,不同于西方的刀叉,筷子都是成对出现、成双使用的,这其中也暗含着深刻的阴阳五行之道。太极为一,阴阳为二。使用筷子时,一根为主动,另一根为从动,主动为阳,从动为阴,这一点暗含两仪三象。一分为二,代表是事物的两面性;合二为一,则代表着阴阳相辅相成。两根称之为一双,正所谓好事成双,而且中国文化讲究,一阴一阳,合二为一,也是筷子的写照。一双看似普通的筷子,却承载了古人如此之多的人生哲理,拥有深厚的文化沉淀。我们每天用的筷子里面就有信仰,举手投足都是古代哲学理念,这就是岐山人的智慧凝聚,代礼成俗,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当您端起一碗岐山臊子面,拿起一双筷子,心满意足地吃完一碗正宗的岐山臊子面,您就穿越时空,品尝传承了三千多年的西周养生美食,体验了人生五味,尝尽了人间酸甜苦辣,亲身演绎一次周易哲学,感悟了一次人生哲理,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认知觉醒之门,您的人生将从此改变,与众不同。

    岐山臊子面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经过三千多年的文化沉淀,早已名扬三秦、享誉中外。来到岐山,咥一碗热气腾腾的岐山臊子面,是勤劳朴实的周原人对远道而来的贵客最热情、最实在的待客之礼,也是几千年来亘古不变的周礼文化生生不息的见证与传承。

    编辑:阮中华

    来源:西部开发报道网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西部开发报道网(www.xikaibao.com)”的所有文字、 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西部开发报道网www.xikaibao.com)”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平台,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联系邮箱:xikaibao@163.com

  • 热点推荐 西部开发报道网-推荐阅读
  • 王六:大美,米脂婆姨

    【摘要】王六:大美,米脂婆姨

  • 王六:走在米脂,感动...

    【摘要】王六:走在米脂,感动你我

  • 致巴蜀闲人(何基富)...

    【摘要】致巴蜀闲人(何基富):老诗人,实在人

  • 第107届美国巴拿马太...

    【摘要】第107届美国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在海...

  • 「渭北第一赋」仲明子...

    【摘要】「渭北第一赋」仲明子:卤阳湖赋(并序)

  • 张光明(好评一事)冬...

    【摘要】张光明(好评一事)冬日诗文/摄影作品欣赏

  • 天下最难是和平

    【摘要】天下最难是和平

  • 李延:读书写文的乐趣

    【摘要】李延:读书写文的乐趣

  • 《文化艺术报》发表郭...

    【摘要】《文化艺术报》发表郭晓阳散文

  • 张光明(好评一事):...

    【摘要】张光明(好评一事):那年今天写给天仓...